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,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。--科林伍德(英)
(资料图片)
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,相似的事情一次一次上演着,"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",颠覆一个王朝的方式多种多样,有的是朝堂权臣篡权夺位,有的是手握兵权的将领起兵造反,有的是通过民间起义而建立一个新的国家,也有的是被外族侵扰而亡国,古代数个朝代,每个灭亡的理由不尽相同。
而皇帝能够通过手中的权力解除祸患的就是打压权臣,巩固中央集权,甚至是诛杀有功之臣,这个方式是皇帝触手可及的,所以历史上会发生那么多的皇帝诛杀功臣事件,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消灭亲自分封的异姓侯,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"杯酒释兵权"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大肆清理权臣而发生的著名"蓝玉案"等等,单说这几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,他们能够成为皇帝,自然有着突出的能力,但还是会忌惮功高震主,宁愿被人说是"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",也不愿留下任何的潜在祸患。
有能力的皇帝害怕功臣篡权夺位,那么没有能力的皇帝就应该依仗大臣辅佐国事了吗?翻看历史记载,其实不然,有时候没能力的皇帝可能会更加忌惮权臣,或许他们会依仗大臣的能力,但却是"兔死狗烹",若是大臣没有了用处,或者是去世,对于他们彻底没了用处,那么此时皇家的无情冷酷就显现出来了,他们不会再为死去的人做出实质的保护,只愿意追封一些空有其名的头衔。
张居正,明朝中后期政治家、改革家,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,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"万历新政",早在明神宗朱翊钧还尚且年幼之时,张居住负责一切军政大事,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可以说是为国家尽心尽力,把混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,皇帝尚且年幼,他没有丝毫想要篡权夺位的意图,一直到死,可以说是一代忠臣。可这样的功臣一直被长大后的万历皇帝所忌惮,在他死后的第一年,被抄家。
张居正从小就是神童,五岁识字,七岁通六经大义,12岁考中秀才,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,16岁中举人,二十三岁的张居正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,授庶吉士。仕途中,他幸得内阁重臣徐阶的教导,学到了许多政治方面的知识,早期的他并未卷入到朝堂的政治斗争,一直都是观望着,这让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,后来在休假三年的时间里,他对民间百姓有了深刻的认识,这都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是基于此。
1572年,穆宗崩,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,担任首辅的张居正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,很快他就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方案,力图国家富强,增强实力,一直到皇帝长大,张居正一直在为治国而"鞠躬尽瘁",万历五年,多年未见的老父亲去世,按照惯例,张居正是要回家守孝的,但朝廷正值改革关键时刻,皇帝还未亲政,想要让张居正把控朝政,两难抉择之下,张居正选择留在朝堂。
但他的这一决定引起了满朝文武大臣的非议,古代人的孝道观念根深蒂固,如今父亲去世这样的人生大事,张居正都不亲自回去尽孝,而只是穿着素服办公,在士大夫眼中看来,这是不能容忍的,造成这件事的始作俑者神宗只是下旨禁止非议张居正,诛无赦,如此非议停止了,但在文人的心中,张居正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孝的。
万历十年,张居正病逝,神宗为之辍朝,赠上柱国,谥"文忠",但神宗真的感激张居正吗?不一定,张居正掌权十年,神宗身为皇帝,虽是能力不足,无法管理朝政,但身为天子的他心中面对张居正的独掌大权定然是不舒服的,甚至是跟张居正站在了对立面上。
张居正去世的第四天,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,此人是张居正生前引荐的,如今他被皇帝命令致仕,已经死去的张居正也难逃清算,神宗于是下令抄家,并削尽其宫秩,迫夺生前所赐玺书、四代诰命,以罪状示天下。
曾经神宗赞同张居正的改革,但张居正死后,朝中保守派势力再次发展,神宗也依着他们对张居正的弹劾,抄了张居正的家,就连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,他在朝中培养的多年势力也极尽被除尽。张居正为整治国家尽心尽力,为百姓谋取利益,这样一来,总会触犯到贵族阶级和一些官员的利益,可更让人寒心的是,辅佐了十年的皇帝竟然没有力保他,而是任由守旧派在朝堂上放肆。
当然,张居正在朝十年,他也曾犯过错误,有时候无法看清贪图名利之辈,在他还为当政之时,他鼎力支持清官海瑞打击豪强,可等到他成为首辅之后,却没有重用海瑞,张居正可以选出能干的技术人才,但他却无法看清人心,选上来的人不谋正事,他身边的两个副手张四维、申时行,日后都成了两个败坏政治的家伙。
无论怎么说,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贤明臣子了,力求国家富强,奈何朝廷已经腐败不堪,根本无法挽救,他被称为"救时宰相",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确实富有新意,但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根本无法彻底拔除。
标签: